<!-- wp:paragraph {"align":"right"} -->
<p class="has-text-align-right">——来自“绿丝带”团队成员姚添元的实践感悟</p>
<!-- /wp:paragraph -->

<!-- wp:paragraph -->
<p>辗转,颠簸,横跨半个中国来到民勤,这片沙漠中饱受摧残的绿洲。</p>
<!-- /wp:paragraph -->

<!-- wp:paragraph -->
<p>从前谈起沙漠,印象总是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那种壮美,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。这只是一种暧昧的感知,真正的去大漠走一遭后才会发现,这的确是一种美,但是美得无奈,美得恐怖,是永恒的死亡之美。</p>
<!-- /wp:paragraph -->

<!-- wp:paragraph -->
<p>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从两侧环抱着民勤,妄图吞并这抹绿色。毒辣的阳光照射着天地间的万物,地上的沙也从反向炙烤着一切。人站在大漠之上愈发感到自身的渺小与无力。体会到了这些,便懂得了坚守在大漠之中的治沙人的伟大。他们在抗争,更是在救赎。</p>
<!-- /wp:paragraph -->

<!-- wp:paragraph -->
<p>志愿者的基地建在沙漠边缘上。四间简陋的板房,一口井,一片太阳能发电板便是全部。来到这里,倒是能学会不少技能,用枯沙枣枝生火烧饭,用沙子清洗碗碟。在沙漠,沙子是良好的洗涤剂代替品。</p>
<!-- /wp:paragraph -->

<!-- wp:paragraph -->
<p>肩扛一把铁锹走进大漠,环顾四周,一些先前植好的梭梭显得有些枯黄,仔细查看便会发现在根部附近的鼠洞,虽知沙漠中的一切生灵都不易,但也只能把鼠洞挖开再填实,不能让之前治沙人的努力白费。梭梭是不能直接种在沙丘上的,需要先将沙子固定住。将晒干的葵花秸秆斩短,插在挖出的边长一米五的方格之中,再用沙固定好,而这也仅仅只能将沙子固定三到五年。这工作看似简单,实则不易,稍有不慎便手上扎刺,刮掉皮,磨出水泡。</p>
<!-- /wp:paragraph -->

<!-- wp:paragraph -->
<p>白天奋斗在大漠之上,沙子的火热逐渐变为冰冷,夜晚躺在能感受到沙石的帐篷里,看着外面被云遮挡住的朦胧的月光,对时而坠落的流星许下心愿。在晚风拂过帐篷的声音中睡去,在晨露中醒来,看太阳从天边的沙丘中缓慢的露出头,迅速地跳上天空,加热着大漠中的一切,新的一天开始了,志愿者又燃起斗志,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。</p>
<!-- /wp:paragraph -->

<!-- wp:paragraph -->
<p>看到大漠的荒凉,不忍绿色消失,不甘黄沙漫天,心就变得坚强,奋力抗争,抗争。</p>
<!-- /wp:paragraph -->

<!-- wp:paragraph -->
<p>决不能使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。</p>
<!-- /wp:paragraph -->

<!-- wp:paragraph -->
<p>关注民勤,关注荒漠化治理,我们在路上。</p>
<!-- /wp:paragraph -->

<!-- wp:image {"id":202,"sizeSlug":"large"} -->
<figure class="wp-block-image size-large"></figure>
<!-- /wp:image -->

最后修改:2020 年 12 月 22 日 07 : 03 PM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